通過黃永砯‘蛇杖(Bâdon Serpent)’項目研究作品的場域性解讀 제9호 《Art Pavilion》수록. 2018년 10월 발행 徐天儀 1. 前言 2. ‘蛇杖’項目的背景及概要 3. 通過‘蛇杖’項目研究黄永砯作品的場域性解讀 1) 西方宗教與東方哲學的場域性 2) 動物元素在東西方文化中的解讀 3) 特定歷史與文化的再利用 4. 結論 1. 前言 黃永砯(1954- ),中國當代藝術‘四大金剛’之一,作為廈門達達群體中最突出的一位成員,他也是達達精神在中國的主要傳播者和實踐者,他的藝術生涯同時也受到了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和維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1951)的影響,在藝術作品中不斷地表現他與不同文化,傳統,意識形態和政治體系之間的相遇,對峙,衝突和談判等議題,並從中發展出深刻且充滿活力的思考。 ‘蛇杖(Bâdon Serpent)’展覽最開始是於2014年在西方宗教文化中心羅馬的義大利國立二十一世紀藝術博物館(MAXXI)舉行,本著一種國際交流的目的,展覽又輾轉到了北京的紅磚美術館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藝術家在不同時期創作的舊作在三個不同場所中舉辦的展覽中被重新歸位,既希望獲取相同作品在不同經驗和組合中的個案,又試圖尋找不同經驗中的共通處。展覽所討論的問題也從不同宗教對地緣政治現實和世界未來的影響到本土和全球社會權力關係重組的主要動機,領土爭執,延伸至一次對世界的現實和命運更加廣闊和全面的探索。 黃永砯引用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989-1976)的“實事,即爭執,本身乃是一種爭辯 ”來解釋這次的舊作新展的項目。從展覽本身,到作品選擇和布展,每一步都是藝術家與它們的爭執,展覽結束,藝術家退出,剩下的爭執留給作品和觀眾。而每一場展覽就是在每一次藝術家爭執以及每一次觀者和作品的爭執中獲得了延續和重生。 我認為通過這樣一個涉及到東西方不同場所文化的展覽,來窺探黃永砯對美術館場所性的挑戰,顯得更加形象具體。同時也正如黃永砯作品中表現出的多元文化根源與現實地貌轉變之間的不斷和解一樣,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家擁有的是過程和變化,多元的歷史與符號,以及它們之間的變動與變異。 因此本論文中將以‘蛇杖’項目作為研究的中心,論述在特定場域中,黃永砯根據展覽場所的情況,將一些已經完成的作品進行重組,創造出對於博物館本身的結構和功能的重新解讀。在第二章中,將詳細闡述關於‘蛇杖’及其知識譜系,展覽概要。第三章中將就黃永砯的這次項目在東西方文化下三個不同場域方式時,不同宗教在理解作品方面的差異.以及黃永砯作品中的動物元素雖然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的引用,但是在西方展出的時候,常常被忽略的是背後的文化含義,被誤以為是一種對動物的暴力行為,是美學與暴力的一個重合。此外,藝術家根據場地本身歷史與文化所創作的作品,也在不同的時代有展覽空間中有了更新的解讀。 2. ‘蛇杖’項目的背景及概要 ‘蛇杖’是黃永砯從2014年開始的展覽計畫。這個計畫最早發生在羅馬,其焦點在於關注宗教衝突,隨後,在北京展出時又加入領土爭執的內容,最後到達上海時,則加入了更多關於歷史事件的百科全書式的表述,正如‘蛇杖’計畫中那條遊蛇一樣,在世界各地繼續延伸。‘蛇杖’本身作為一個遊動計畫逶迤於世界各地,也攪拌起宗教到領土、再到世界與歷史的多領域話題。 蛇杖取自於舊約《出埃及記》,上帝問摩西,“你手上的是什麼?”摩西答說,“一枚手杖”。上帝說“把它扔在地上!”於是摩西照做,而手杖變成了一條蛇;摩西驚惶而逃。但上帝又對摩西說:“伸開你的手抓住它但尾巴”,於是摩西伸手並抓住它,而它又在他的手中變成了一枚手杖。在這裡,蛇和手杖之間但不斷互變是上帝正式自己神力的方法,而黃永砯則將其演繹成“變化就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終極法則”。由此,從對待變化這個角度上來看,蛇杖其本質還是指向世界恒久的變化。 蛇的含義在基督教裡本身就是多變的。蛇曾經是在伊甸園裡引誘亞當和夏娃偷食禁果的邪惡象徵,而在聖經《舊約•民數記》中,摩西遵循上帝的旨意,率領以色列民眾離開埃及前往應許之地迦南。途中遇到毒蛇肆虐,咬死了許多人。“於是,摩西為百姓禱告。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製造一條青銅蛇,掛在杆子上,凡被咬的,一望這蛇,就必得活。’摩西便製造一條青銅蛇,掛在杆子上,凡被咬的,一望這青銅蛇,就活了。”蛇在這裡又成了信仰和治癒的象徵。 黃永砯也曾經做過很多蛇,在十年前的
» Read more